找到相关内容187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商羯罗与《示教千则》(2)

    思想成为了印度正统派的中心哲学思想,而“无”的思想则是以非正统哲学体系的形式(如唯物主义派别以及耆那教和佛教哲学等)得以继续发展下去。同时包括一些正统派哲学如正理论和胜论,它们坚持以因中无果论的因果...。  梵我同一是印度人对“天人关系”的特有看法。奥义书有两句名言,“这是它”(Etad vai Tat)、“我是梵”(Aham BrahmAsmi),这两句话明白地表示出作为宇宙本体的梵与作为个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061809.html
  • 因果论蠡测

    因果论蠡测   悟 实  内容提要:因果是佛教教化思想的核心之一,也是众多宗教教派和学说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。因果理论提倡者虽不少,但是能如实理解因果律的并不多。中教义阐述了宇宙森罗万象,是因、缘具足而生起诸法,且其果报是无自性的;因果这一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是缘起的,既是缘起的,就是无自性的,无自性的因果必是空的。中因果论说明了诸法无自性可执、真空并妙有的中道实相。本文试从中佛法的因果...

    悟 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362663.html
  • 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中有”相关议题之探究——以“中有救度”为核心

    产生的背景与《大毘婆沙论》必须处理中有问题的原因  一、十四无记与轮回主体在部派时期的诤议  二、“三世实有、法体恒常”的义理诠解  三、三世实有与因果奠定了中有的存在:  第三章、《大毘婆沙论》的...的中有与业力观来交互探讨出《大毘婆沙论》对中有救度议题的隐藏态度。本文先藉由诸法转移的探讨带出生死流转的机制,以及在此机制中佛教业力观的特色之所在。之后便以佛教业力观的特色为基础,更进一步地以十二...

    颜建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763683.html
  • 性具与性起——天台、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

    ,便成正觉;成正觉己,乃是初心。[45]   此一因果把本有始有,因佛性果佛性说一扫而空,因不异果,果不异因,同时成立,毫无别异,还有什么本始前后可言。   总之,在华严宗的学说中,一切诸法都是...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,前者多偏重真空,后者则偏重妙有。由于印度佛教中谈空的,主要是中学派,而中观般若学是以无所得为旨归,因此,佛教翻译家在介绍印度中学派的空有相印即思想时多用幻有,假有。而中土传扬...

    赖永海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5468675.html
  • 佛教史话(1)

    抑郁难抒。因此平民、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、心灵困顿之时,佛教的无常及因果,纾解了他们的情绪,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。所以,到了汉末三国时代,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,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...真空,体虚如幻」的中思想。尔后,中、唯识二系透过论证、批判的论理学(因明)方式,发挥「空、有」之辩,以幻日王在摩揭陀所兴建的那烂陀寺为根据地,发展其教学,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,因明的论证之学也因之盛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868741.html
  • 惟贤法师:实修问答集

    相信这个就会对佛法生起正念,就晓得三世因果。不相信这个,三世因果建立不起来,那就根本不相信佛法。   33. 有些学佛人只信因果不信轮回,这是为什么呢?  答:作为一名学佛人,只信因果,不信轮回,...解脱。法身大士就没证到这种境界,这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。  2. 请解释一下中阴身,这个阶段一般有多长?  答:佛法讲众生都在六道轮转中,一般的解释就是十二因缘、十二有支,为三世两重因果。即过去二因: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1268944.html
  •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

    人间佛教的蓝图)中,他提出二十点来说明人间佛教的风貌,质言之,即是在明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人间佛教:  1、伦理(居家之道) 2、道德观(修养之道)  3、生活(资用之道) 4、感情(情爱之道)  5、社会观(群我之道) 6、忠孝观(立身之道)  7、财富(理财之道) 8、福寿(拥有之道)   9、保健(医疗之道) 10、慈悲(结缘之道)  11、因果...

    陆 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1869454.html